十多年来我国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二次直流电源产品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交换设备分层供电及分板供电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PWM工作方式DC/DC??榈缭吹目厥敝悠德室汛锏?00 kHz以上,由于??榈缭床捎昧说笔惫饨舷冉谋砻姘沧靶鹿ひ?SMT),使得??榈缭吹缏方峁菇舸?、分布参数小,外壳采用了连续六面金属屏蔽,具有较好的电磁兼容性。功率体积比为0.21 W/cm,-48 V输人、5 V输出的模块电源效率的典型值为80%,输出可达四路并具有完整的?;すδ?其电气指标完全可与当时进人中国市场的国外??榈缭聪啾?而且市场价格只是国外同等模块电源的一半。
2000年前后由于同步整流、软开关及有源箱位等新技术的应用和铝基板及陶瓷基板电路板等新材料的应用,而且开关时钟频率有了很大提高(约500 kHz以上),由此使得??榈缭吹墓β侍寤瓤纱锏?~6 W/cm3,转换效率普遍大于80%,最低输出电压可达到1V左右,单???整砖)输出功率可达到700~1000 W,并可达到工业和军工等级的技术要求。
利用??榈缭纯煞奖懔榛畹刈槌筛髦止娓竦幕艿缭窗?并且在机架上可实现并联和热备份工作,模块电源已完全取代了由分立元件制造的DC/DC变换器,使交换传输设备实现分层供电,从而使进一步提高运行可靠性成为了现实。